HI,下午好,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,公益非盈利机构
24小时服务热线: 4000-162-302
请扫码咨询

新媒易动态

NEWS CENTER

从0到1做交易SaaS无非就三件事:一是做好产品;二是做好服务;三是做好销售

2020-12-23

今天分享的主题是:从0到1做交易SaaS(软件即服务)。

从0到1做交易SaaS无非就三件事:一是做好产品;二是做好服务;三是做好销售。


一、B端产品的发展路径

从我自己的角度看,我比较关注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大概是什么样的;To B(面向企业)的产品和To C(面向个人)产品的区别在于:To B的产品快不了。

今日头条或者拼多多这种To C产品,能够实现三年上市、五年年收入可能超过1000亿,但To B的产品基本实现不了。

任何一个To B的业务,需要经历四个阶段。

1. 第一个阶段:3-5年的基础产品完善期

一个业务的切入点往往是以“解决一部分人的问题”开始的,而这个阶段可以定义为:基础产品的完善期。

这个阶段需要满足所有核心场景的需求,需要不断叠加功能、稳定系统以及完善服务。

比如当你的产品是面向商家的交易类型系统,必须保证支付的过程顺畅,并且需要帮助客户解决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。

2. 第二个阶段:2-3年的行业产品的深入期

这一阶段意味着需要解决这个行业中的重点客户的个性化的需求。对于To B(面向企业)的产品来说,每一个客户的需求都是真实存在的。

如果要拿下客户并且让客户在未来续费,就需要重视客户的每个需求。

我们可以通过更深度的行业解决方案,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客户成功案例来影响潜在用户,同时需要去完善客户服务的体系。

3. 第三个阶段:5-10年的生态建设期

坦率地说,中国很少有To B(面向企业)的企业或者SaaS(软件即服务)公司已经进入到了这个阶段。

一个人的力量永远往往是有限的,在生态的建设期:

  • 要开放平台,让更多的服务商或集成商加入进来;
  • 当你的产品进入到客户的企业内部,要让你的产品深入渗透组织,意味着很好地满足客户所有的个性化需求;
  • 开放服务生态,制定行业特定的运营玩法,输出实战案例,使其他的参与者和你一起去服务你的客户。

4. 第四个阶段:增值业务的分形复制

如果我们看国外案例的话,基本上就是“买买买”:购买原来的产品中不具备的能力,买竞争对手的客户。

而到了第十年,基本上是靠投资。

一个好的业务发展的路径主要是这四个阶段,每一个阶段需要关注不同的重点事项:

  • 基础产品的完善期,在做好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关注续费情况;产品服务做好之后带来的续费,至少能证明你的产品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。
  • 行业产品的深入期,意味着可以规模化扣费了,这时候需要做好市场和销售,关注利润以及客户转化率。
  • 生态建设期,要在行业中形成一些标准化产品。
  • 增值业务的分形复制则要综合考虑运营效率是什么样的。

二、如何做好B端产品?

如何做好B端产品?我们分别从产品前期和后期遇到的问题来分析。

产品前期会遇到的三大问题:

1. 交易SaaS产品是如何逐步壮大的?

一个底层逻辑是:单点突破形成正循环。任何一款解决方案在初期一定是不完善的,所以我们需要看到新产品能解决用户的哪些问题,找到这个突破的点。

通过这个点去切入,让你的客户变得成功之后,你和客户之间有了更多的交集,对这个行业也理解得更深刻,甚至这个行业中的头部客户,会带着你一起玩。

当你对需求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时,你的解决方案的完成程度也会比较好,所以它是一个正循环。

这里以有赞的发展路径举例,目前有赞整体大概是100亿美金的规模,年收入大概是在8个亿,看起来在国内算是做得不错。其实,它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:

第一个阶段,我们在2013年做了一个服务于淘系商家的CRM(客户关系管理)工具;当时很多商家在微信生态里面做流量转化,这个CRM工具能把商家用户很好地管理起来,解决了他们当时的痛点。

后来淘宝的商家没办法在微信生态里面做各种的分享和裂变,但那个时候就能明显能知道:商家用了你的解决方案是希望在微信里产生完全的闭环。

第二个阶段,我们在2014年建立了一个有交易能力的独立站,让微信生态的商家也能实现完整的交易闭环。

第三个阶段,我们在2016年发布了第一款付费营销插件“多人拼团”;当时拼多多比较火,所以有赞的整个解决方案还是不收费的,但插件收费。

有赞也通过这一阶段验证了:整个解决方案是完全可以商业化的,并且商户在这个过程中也有需求。

第四、五个阶段,我们启动了规模化获客,发布了有赞零售、有赞美业和有赞餐饮等新产品。

2018年,发布有赞担保,为社交购物提供信用担保,并在2019年成立有赞金融,建立商家领域的金融体系。

总结一下:

对于To B业务,我们要在早期找到了一个很小的突破点,提供解决方案,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,这些人的痛点被解决的过程当中会吸引更多的客户。

当你有了更多的客户,他们会给你提供更多的需求;不过,对于To B的产品,除非你经营这个行业很多年,否则你很难非常了解用户的需求。

2. 选择从哪种类型的客户切入比较好?

如果把To B(面向企业)产品的用户按照金字塔粗略划分,一般分为三类:头部的大型客户、中间的腰部客户、尾部的小微客户。

但无论你是从哪种类型的客户选择切入,未来一定是服务大客户的;因为To B的客户,尤其是小微客户,续费能力往往是有限的。

当然,不同的公司切入点不一样。目前在中国,做得相对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一般都是从腰部切入,从下往上走。

为什么呢?因为小微客户在产品早期的时候,对你的容忍程度是比较高的;这个容忍程度并不是指你的产品做得很差,他也愿意接受,而是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啥,所以你在他面前是强势的。

但如果你服务的是大客户,基本是只能帮大客户做定制了。

最近这几年比较火的“中台”概念,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业务不断地迭代、去壮大才能发展起来的,如果你早期就谈中台是不靠谱的。

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初期选择这样的切入模式,就是因为看到了这样的核心逻辑。

我们先提供一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,通过腰部及以下的客户去切入,到了一定阶段再去服务头部客户。

当然,也有公司是直接从头部客户切入,我有很多在深圳创业的朋友经常会遇到那种大客户,给你开价几百万,希望做定制。

如果说公司一年服务两个客户,基本上就耗尽了产业团队,而且可能被大客户拖着往前走,也无法服务别的客户,短期内公司也成立不了别的业务。

3. 如何让团队保持对业务的深度理解?

To B和To C的产品经理能力模型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。产品经理需要有共情的能力,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理解场景,去思考这个背后对应的价值到底是什么。

作为一个团队的负责人,如何让整个团队对业务有更深的理解呢?

第一,线上线下结合,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。

我们把小米的方法借鉴到这种To B产品中,建立了一个线上论坛。

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都有对应的帐号,主要做的以下三件事:

  • 功能上新发布:新功能介绍,对应场景描述以及注意事项。
  • 内测邀请:计划介绍,客户招募以及注意事项。
  • 答疑解惑:答疑解惑,需求调研和客情维护。

产品经理和运营经理,会在上班时和下班前这两个关键点去论坛并及时给用户反馈,让用户知道通过论坛一定能找到我们,他的所有问题也能得到很好的解答。

线上论坛是一个公开的形式,通过这种方式跟客户建立链接,比起客户私下找工作人员,效率更高。

当然,我们也会在线下参加各种大型的活动,也会安排我们的产品、技术人员去参加行业展会,了解这个行业当中的上下游是什么样的。

第二,建立行业客户生命周期标准。

我们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时候,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去了解一个行业的生命周期是什么样的,并形成一个比较标准的产出。

新人在调研的过程中去了解:每个客户在不同的阶段关注的OKR(关键目标)是什么,客户的心理活动大概是怎样?

然后把调研输出的结果和内部校准,作为组织内部的积累,直接贴在办公的区域,让大家知道:这个行业的客户最关心的点是什么。

4. 如何做产品需求优先级排序?

产品经理经常会收到销售反馈的用户需求,老板的需求或者产品内部需求。如何判断这个需求要不要做?需求优先级?

我们常说:产品经理是为价值服务的,不是为用户服务的。所以我们解决的是用户背后对应的价值。该如何衡量这个价值,是产品经理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
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满足用户的需求,运转起来会比较顺利,从而形成一个正循环。

一个解决方案能解决人的价值,你才能为企业带来用户,带来商业价值。

SaaS(软件即服务)产品经理除了要关注用户价值外,还需要关注商业价值。

我们内部产品经理会把接到的任何需求,都按照“用户价值相关度-商业价值相关度”坐标图做分类。

位于第一象限的需求属于既有用户价值又有商业价值的,可以做。

第二象限,需求只有用户价值但没有商业价值,比如给商户提供的素材中心,这些东西会消耗服务器容量。如果把这个解决方案免费提供给用户,可能就要谨慎做了。

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,不管产品有没有商业价值,如果没有用户价值,那么这个需求就不做。

当我们拿到任何一个需求,先按照用户价值去做分类。

理清这个需求:

  • 是帮商家带来用户增长,还是帮商家提高经营效率?
  • 是帮商家提升数字化水平,还是提高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和安全稳定性?

做完用户价值的分类后,再分析对应的商业价值。

比方说:这个需求是否能带来商家增长,提高公司整体的商业化能力?是否能帮助客户内部的降本增效?或者通过第三方搭建生态获得长期价值或社会价值。

当我们把需求做了划分,就能大概判断出这个需求到底是不是应该要做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