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下午好,新媒易不收取任何费用,公益非盈利机构
24小时服务热线: 4000-162-302
请扫码咨询

新媒易动态

NEWS CENTER

机器(推荐算法)的优势,通俗来说是一个归纳的过程

2021-04-01

科技媒体人潘乱与张小龙微信连麦,在讨论「数据驱动」话题的时候,张小龙表示:

机器(推荐算法)的优势,通俗来说是一个归纳的过程,它获得一万个经验点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;人是一个演绎的过程,小孩子看到一只猫就可以知道世界上所有的猫,但机器不可能只给它一只猫的照片,它就能知道所有的猫。你要给它十万张猫的照片,它才可能识别出十万零一只猫的照片。

这在认知上其实是不同的,机器还没有到达演绎的能力;演绎就是设计,我们根据自己积累的很少的样本,就可以去推理出新的东西,这是两个事情。我觉得,只有在内容推荐领域,才可以说这个能交给算法,在所有的非内容推荐的领域,还是需要靠人去做的。

张小龙的这段话,可以简洁地表达为:

  • 人赚不到自己认知能力之外的钱,机器同样如此。
  • 推荐算法和历史上的汽车、飞机一样,只是人类的新工具(归纳法工业化)。


关于归纳法,卡尔·波普尔认为:“它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,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。”时至今日,归纳法在工业化应用之后,波普尔的前半句「必然性」一定程度得到了解决;但后半句「或然性」仍然是归纳法难以做到的。

当计算器可以快速将15*271的结果计算出来时,人就没必要抬杠再去和它比计算速度。人总是生产出来新工具,然后利用它们再去参与世界的活动,算法也是如此。

但由于机器算法缺少了「想象、情感、联想」的能力,使得人类能够借助「演绎法」,暂时保住世界之王的位置。

在新的时代浪潮下,文化冲突与保守主义并没有因为技术进步而衰退,相反,它们卷土重来、愈演愈烈。

精英阶层借助技术力量更全面地主导着公众生活,那些站在世界之巅的工程师、产品经理,致力为数十亿人提供服务与产品(Facebook、Amazon、微信…),影响着他们的每一天、每一分钟。


在这种权力的结构下,除了公众权利的保障存在风险,还有更加令人担忧的问题,即:“随着“归纳法(算法)工业化”不断发展,大量的分析决策更加自动化、效率更高,人类难以与机器在相关领域抗衡,致使其主动让渡了部分的「信息选择权、判断权」。

斯坦福教授Jeffrey Pfeffer在研究“权力”的课题时,他发现:如果你自己不放弃权力,别人要削弱你的权力会困难得多”,人类与机器的关系也是如此。拥有选择、决断的能力,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基础要素。技术可以告诉你如果这么做会怎么样,但最后还是要交给人来做判断的,而判断的过程就显示出人的个性,如果这种判断都被剥夺的话,人就不是“人”了。

对这种困境的反思,就是人类使用演绎法保护自己的过程。

02 效率决定一切?

张小龙的产品哲学很少讲述概念性的词汇,但他对演绎法的推崇却毫不掩饰。如他所说,产品设计就是演绎的过程,是人类对第一性原理的应用。

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在疑惑为什么公众号没有一个「订阅广场」,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发现新的内容?尽管“朋友圈”推荐是效率极高的一种手段,但难免让人怀疑微信的产品策略过于保守。

张小龙却坚信,熟人推荐的可靠度是最高的,对于用户来说是有很高价值的,这在微博、Twitter盛行的10年前,是难以令人信服的。时至今日,微信在视频号的设计上仍然坚守熟人推荐的核心逻辑,其产品战略的一致性令人敬佩。

回顾大多数王朝的兴衰交替,新竞争者不会被历史淹没,他们周而复始地涌现。

辛丑牛年,腾讯还有梦想,但今天的字节跳动已经四面出击,短视频、电商、游戏、教育、企业服务,两个超级平台滑入修昔底德陷阱。表面上是流量争夺战,但产品实质却是归纳法(字节:数据驱动、极致商业化)与演绎法(微信:人的设计能力)的终极对决。

从内容的产品形态上看,订阅号的设计理强调:读者所阅读到的信息,都是受自己掌控的,而不是由机器随机推送的,张小龙觉得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帮用户提高阅读效率;但当订阅号超过100个时,信息的杂乱又降低了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效率,用户不得不在退订、增订中徘徊。

总的来说,一个人管理信息的效率和范围总是有限的。

内容推荐(头条/抖音)则恰好与订阅号的理念相背,如果机器能够将“全域内容”非常高效地分发给用户,持续提供用户感兴趣内容,并且适度扩展用户的兴趣面,这对用户来说将是非常好的体验,使用成本也会大幅降低。


相关推荐